11月11日,在夏进乳业检测中心,王晓雨带领团队正对一组微生物数据进行复核。从基层检验员到质检部经理,从食品检验高级技师到国家乳品品鉴师高级考评员,王晓雨用近三十载的坚守,将“质量第一、安全第一、消费者第一”的信念,融入每一滴牛奶的品质管控中,诠释着食品质量工作者“匠心守护”的真谛。

“人,一定要有信仰”
1994年,王晓雨走进夏进乳业,开启了她与一杯牛奶的三十年不解之缘。从最初的检验员到如今的质量管理高级经理,她始终坚信:“人,一定要有信仰,有了信仰便有了敬畏之心、有了感恩之心,更有了做人的责任心!”
在那个我国液态奶产业刚刚起步的年代,技术参数与管理标准几乎是一片空白。面对无章可循的困境,王晓雨意识到,想要在这个行业立足,就必须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。她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国内外资料,根据生产需要,开创性地开发出多项检测方法——生乳中掺碱的测定、安定度试验、24小时静置试验、酸奶霉菌和酵母菌的快速分析方法等,这些成果成为企业质量控制的基石。

“我们必须对消费者负责”
“作为食品企业质量技术人员,我们必须对消费者负责。”这是王晓雨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对进口新西兰奶粉的检验中,她发现该批次产品杂质度指标不合格。当时,对进口商品提出质量质疑需要极大的勇气。
“这是第一次有食品企业对进口商品提出不合格追诉。”检验检疫部门的工作人员这样表示。在普遍认为“国外标准更严格”的氛围下,王晓雨顶住压力,坚持加大抽样量进行验证。最终,检验检疫部门确认了不合格事实,支持退货要求,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0多万元。

“实现对生乳抗生素的管控”
2004年,王晓雨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“不可能实现”的目标:实现对生乳抗生素的管控,做到产品100%不含抗。有专家直言:“中国若想实现生乳无抗目标,首先要有80%的奶牛被屠宰。”
面对质疑,王晓雨没有退缩。她多次深入牧场,与养殖户面对面沟通,讲解实现生乳无抗的好处。她还提请公司聘请国外专家为养殖户进行全方位培训。经过两年不懈努力,2006年,夏进生乳无抗率达到99%以上。令人惊喜的是,养殖户的牛只单产平均提升了3公斤,一个百头规模的牛场年增创利润达30余万元,实现了企业与养殖户的双赢。
在计算机尚未普及时,她就展现出前瞻性眼光,主动参加为期2年的系统培训。这一决定让公司在1998年引进进口检测仪器时能够率先投入使用,为宁夏在全国DHI项目工作中跻身前五省份奠定了技术基础。

“不为失败找借口,只为成功找方法”
2010年,担任质量管理部部长的王晓雨再次推动行业变革,将生乳体细胞列为管控点。在她的坚持下,至2014年底,公司生乳体细胞数从最初的近1000万/ml降至40万/ml以下,远优于国家学生奶标准要求的50万/ml,将宁夏生乳质量提升到全国最高水平。
她坚持“不为失败找借口,只为成功找方法”的管理理念,培养出一支思想过硬、技术过硬的核心团队。她不仅注重业务能力提升,更重视社会责任培养。多年来,她多次参与献血、捐款等公益活动,累计捐款近万元,并义务担任食品安全讲解员,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。
在她的带领下,团队将煤耗从112kg/T下降到55kg/T,专利数量从7项增长到98项,企业先后荣获“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”等荣誉。她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,参与4项宁夏地方标准及行业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,为行业发展贡献专业力量。2025年王晓雨获得自治区级“塞上工匠”荣誉称号。
从业近三十年来,夏进牛奶在全国各级质量抽检中始终保持100%合格。这份成绩单背后,是王晓雨这样的企业质检员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。正是他们用专业和责任守护着每一杯牛奶的安全,在平凡的岗位上,书写着不平凡的质量传奇。(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